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思與迷思 演講摘要

3月21日在母校公誠樓第二會議室,陳威明醫師透過132張投影片將近三百張的照片,介紹了
《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思與迷思》。涵蓋了:五十肩 (冰凍肩)、退化性關節炎、膝退化性關節炎之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骨質疏鬆、腰椎椎間盤突出、自行車的運動傷害、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生長痛(Growing pain)、骨肉瘤(Oste)等。每一種疾病都說明了現象、成因、治療和預防的方法。
從陳醫師的演講中感受到他的熱情,對骨科疾病研究的熱情,對病患關懷的熱情。
兩小時的演講啟發我們要正確的對待自己的骨骼:控制體重、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正確的姿勢。

座無虛席,仔細聆聽。
同學相約聽演講
演講會備有詳細的講義
大家都關心骨本問題
校長林天佑先生致贈紀念品

校友會常務理事陳巧雲校長由衷感謝陳醫生
理事長卓陳明代表校友會將上年度校慶活動等募款所得十三萬五千元捐贈母校校務發展基金,由校長林天佑代表接受.
今將演講摘要如下,若有疏漏之處敬請見諒。

一、         沾粘性關節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
(一)現象:
1.    手剛舉起來的時候還很順,但再舉高一點就會有很緊的感覺,感覺很緊的時候也會感到疼痛;
2.    肩關節在每一個方向的動作都受到限制
3.    發病年齡通常在40–60歲,女性多於男性、左肩多於右肩、20%日後另一側患五十肩
(二)治療:
1.               積極復健和藥物治療
2.               療程約一年至一年半
3.               徒手授動 (manipulation)


二、退化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一)  現象:好發於膝、腰、頸等關節;手指、髖、肘關節次之
(二)  臨床症候:疼痛、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關節摩擦聲響 (crepitus)、關節積水 (effusion)
(三)  發生原因
1.    老化(Aging
2.    肥胖(Obesity
3.    性別(Sex: 全人工膝關節手術2/3是女性
4.    活動過度(Hypermobility
5.    遺傳(Heredity
6.    種族(Ethnic Group
(四)  退化性關節炎之預防
1.    減少負重:減少背重物、提重物還有背負自身的體重,因為每增加一公斤多餘體重,行走時,每一步便會増加膝關節三至四公斤的負荷。(車子不要超載,人也別超載)
2.    減少劇烈運動:推薦適度的散步、游泳、騎腳踏車(騎車40分鐘就該休息)
3.    強化關節附近的肌肉,增加關節的彈性和活動範圍(肌肉強,關節才會好)
4.    減少蹲跪。
5.    運動或爬山時選擇適當的鞋子
6.    増強體力,減輕體重,以減輕關節的負荷及症狀。

(五)  膝退化性關節炎之治療
1.   非手術治療:
(1)衛教
(2)改變生活型態
(3)助行器或柺杖
(4)矯正護具或矯正鞋墊
(5)物理治療
2.藥物治療:
(1)消炎止痛藥要考量與腸胃,,心血管併發症;貼布也不可貼太多。
(2)維骨力(葡萄糖氨GlucosamineViatrial-s)軟骨素(Chondroitin)是食品非藥品,已經證明是言過其實的廣告,
(3)鯊魚軟骨和膠原蛋白也無必要。
(4)鈣片也保證沒用
3.手術治療
(1)經關節鏡清洗及修整膝關節
(2)Osteotomy(截骨術)
(3)人工關節置換
(4)軟骨再生

(六)  談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1.    保守治療或其他手術治療無法控制疼痛,且膝關節功能受限者。
2.    年齡較大,最理想為大於65歲。
3.   1968年起是相當普遍的手術,美國一年40萬例以上。台灣從1971年起,一年超過10,000例。
4.    根據文獻,人工膝關節95 % 以上,可以用10-15年以上 (健保材料多數已足敷使用)
5.    人工關節的危險因子(Risk factors):肥胖、年輕活動力強、不良之人工關節設計(現代的人工關節設計已經不會出現以往的悲劇)
6.    還有哪些關節可以行人工關節置換?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手部關節及腕關節、踝關節
(七)  談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優點:
1.將傷口變小:只有5~10公分,而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傷口有15-20 cm
2.手術時間縮短:一小時左右
3.住院時間少:只要35天,減少醫療負擔。
4.復原快:第二天下床行走,柺杖12星期
5.疼痛較少
6榮總的病例:人工髖關節大於1300 例,人工膝關節大於3000

從陳醫師的報告中看出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關鍵之一是手術時使用的器械醫師展示榮總團隊改良國外器械尺寸的圖片和他對MIT的自豪。


()現象:
1.類風溼性因子(RF)是陽性:但是RF陽性者不一定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2.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自體免疫疾病
3.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女多於男,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3倍。
4.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於30-50歲發病
5.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多發性關節炎
6.類風濕性關節炎白種人較多,比例是1%
()治療
1.藥物
t消炎止痛藥NSAIDs:無法預防關節破壞
t類固醇Steroids
t免疫調節藥物 DMARDs
2.物理治療
3.輔具
4.手術治療:當藥物控制無效,嚴重疼痛,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時,關節變形、關節附近骨本流失、關節攣縮時實施。
5.手術治療的方式:滑膜切除術、關節固定術、肌腱轉移或移植、人工關節制換術。


四、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現象:
1.骨質疏鬆在早期無明顯症狀,當感覺背痛或身高矮縮時,已經罹患。
2.世界衛生組織對骨質疏鬆的症的定義:骨質稀少(骨質密度標準差介於-1-2.5之間)骨質疏鬆(骨質密度標準差小於-2.5)、嚴重的骨質疏鬆(骨質密度標準差小於-2.5,並且已有因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
3.成年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每年約流失0.5%2.停經女性每年約流失2-3%,而停經後的生命, 佔了婦女一生的1/3
(二)檢測:可靠的檢測方式是雙光子能量檢測 (DEXA) ,停經後婦女健保可給付。
(三)預防:儲存骨本
1.飲食均衡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
2.多運動以增加柔軟度及肌肉力量
3.多做載重,荷重的運動
4.晒太陽 (手及臉部)
5.儘量不抽煙
6.酒和咖啡勿過量
7.勿濫用藥物 (如類固醇)

()治療

1.治療內在之疾病 (內分泌疾病等)
2.適度運動及陽光
3.補充鈣 (飲食或鈣片)及維他命 D3
         50歲以下每日攝取量 400-800 IU
         50歲以上每日攝取量 800-1000 IU 
4.藥物:
(1)    荷爾蒙:注意各種副作用
(2)    雙磷酸鹽(福善美…):增加骨密度預防骨折,但骨折癒何期間及人工髖關節數後三個月盡量勿服用。還有多種注意事項,需有醫囑。
(3)    骨穩, 鈣穩 請遵醫囑
(4)    抑鈣素 2011起健保局有嚴格規定
(5)    其它

()常見骨鬆骨折部位與發生率:
1.以脊椎發生率最高,其次是髖部骨折Hip fracture 和腕部骨折
  2.台灣已步入老年化社會, 65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將近 20%。一旦發生脊椎骨骨折死亡率將增加近9






()老年骨折之預防:
 1.注意內在因素的控制
(1)心臟血管疾病
(2)視力
(3)神經及平衡系統
(4)藥物之服用
2.注意外在因素的控制:安全的環境因素(地板止滑、物品置放、浴廁及樓梯使用扶手、使用柺杖助行器、…等)
()不要把背部痠痛都認為是老化骨質疏鬆
1.可能是轉移性骨癌
(1)常見之來源: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腎臟癌 、肝癌
(2)許多病例先發現轉移性骨癌再繼而診斷初肺癌或乳癌等癌症
2.許多背部痠痛被誤診為脊椎或關節退化,如有夜間疼痛,體重減輕,要特別小心 !

五、痛風(Gout)
()臨床症狀
  1.急性單一關節炎
  2.,,,
  3.發燒及白血球增高
  4.高尿酸(但是30%尿酸正常)
  5.痛風石(Tophi)
()發病年齡與性別
  1.好發於4050歲的男性
  2.50歲以前多數發生於男性
  3.60:男性和女性相近:女性更年期之前幾乎不會有痛風
  4. 80-90%的患者是尿酸排出不足:
()治療
1.休息
2.控制飲食
3.藥物
4.手術

()症狀
1.下背痛:腰部臀部及腿部會出現疼痛(若咳嗽,彎腰,提重物或突然用力時就會增加疼痛),臥床休息可改善症狀。
2.行走困難及肢體會有麻木感與腳無力。
()治療
1.保守療法:
(1)藥物治療
(2)物理治療:如臥床休息、牽引、超音波、短波、熱療與局部濕熱敷。
(3)適當姿勢,體重,生活作息,運動,腹肌背肌訓練。
2.開刀治療:90%的病人用保守療法治療即可,除非有下列症狀:
(1)大小便有問題
(2)越來越沒力氣
(3)痛很久,保守治療無效

()運動傷害的護理
R: Rest (休息)
I: Ice (冰敷)
C: Compression (患部加壓)
E: Elevation (肢體抬高)

1.膝關節及足部疼痛
2.車痤瘡:與座椅摩擦而致股部破皮起泡。
3.手部神經壓迫:解決的方法包括戴手套、腳踏車手柄裝軟墊、縮短騎乘時間及改善騎乘姿勢等。
4.下背痛:長時間騎乘加上不適當的自行車
建議:騎乘4060分鐘,應休息並做些伸展運動。

八、生長痛(Growing pain)
()現象
1.無紅腫熱痛
2.時而左側,時而右側
3.無確切原因
4.發生年齡3-5歲;8-11
提醒:勿輕易下此診斷。

、骨肉瘤Osteosarcoma):青少年最常見之骨癌,常被誤診為『生長痛』或『肌腱炎』

()現象
1.多位於膝關節附近(固定點疼痛)
2.觸摸有腫塊
3.大多在夜間睡覺時疼痛
4.多好發於10歲至20




()現代醫學保腿保命
1.1970年代之前聞之色變:留腿不留命,不留腿也留不了命;大多數截肢,5年存活率約15-20%
2. 1990年代之後
(1)90%以上可以保留肢體(limb salvage)
(2)化療之進步,5年存活率70%以上。
3.骨肉瘤患者切忌刺激患處,經實驗證明在患處按摩、推拿、放血或針灸會轉移。
u局部復發率:30.6% vs. 6.3% (p=0.011)
u肺部轉移率:52.8% vs. 18.8% (p=0.004)
u5年存活率:56.2% vs. 92.0% (P=0.004)
4.手術治療
(1)訂製型或可調節型腫瘤人工關節置換術(custom-made or modular tumor prosthesis)
(2)異體骨移植(allograft):感謝骨骼銀行
(3)異體骨及人工關節組合式重建(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4)體外放射線造射自體骨重建(Extracorporeal Irradiation and re-implantation)
(5)液態氮低溫冷凍自體骨移植術
5.化療:
(1)榮總93病房
(2)化療中病友相互鼓勵
(2)喜願協會圓夢協助、
(3)麥當勞叔叔遠距就醫慈善之家協助病患及家長
()提醒:老師、家長注意觀察兒童關節的疼痛現象,請就醫診斷。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鍾愛自己 健康講座』 特別邀請榮總陳威明醫師 主講『骨科常見的疾病預防』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100年度第一次聯誼活動通知
發文日期:10037
發文字號: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明字第10003
速別:普通件
  
受文者:本會理、監事暨全體會員
一、主旨:為促進本校教職員工、校友暨全體學生之健康特舉辦之講座
二、日期:100321日星期()下午 2:00~4:00
三、地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公誠樓2樓第二會議室
四、講題:骨科常見的疾病預防
五、主講:陳威明醫師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折創傷科科主任

六、參加對象:本校教職員工、校友、學生、及眷屬
七、主辦單位:校友會
              師資培育暨就業輔導中心   
              健康促進中心 民國100年3月17日(星期四)
報名方式:電話報名,請向以下人員擇一報名:
    羅榮枝:2577-5329   0910-386-387
    陳巧雲:2594-4055   0912-592-577
    黃清眉:2643-1852   0926-723-776
    賴廷生:2345-0567   0919-937-766
      :2767-0462      0922-330-836
    許玲玉:2873-7079   0919-938-005
報名截止日期:民國100年3月17日(星期四)


理事長 卓陳明 敬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