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20230411理監事會聯誼於猴硐 三貂嶺 牡丹生態友善隧道低碳旅遊活動

 民國112年4月11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第十二屆理監事會和工作團隊舉辦春季聯誼會,目標是探索北台灣猴硐、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低碳旅遊活動活動地點有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猴硐貓村、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牡丹老街等。

本文摘自本會常務理事瞿德淵校長臉書。

(1)搭乘區間車前往侯硐
上午在台北車站與出席的校友集合,
搭乘
09:24往宜蘭的第4162次區間車(EMU500型)前往猴硐


2---搭區間車抵達猴硐
大家所搭乘的第4162次區間車(EMU500型)於10:28抵達猴硐。
猴硐有貓村的美名,所以在站內的天橋上還有藝術家運用漁民許多廢棄不用的浮球彩繪成可愛的貓臉,蠻可愛的,且蠻富教育意義。
來到車站的大廳,今天特別前來參加的母校退休老師陳源在教授便為我們介紹猴硐地名的由來,猴硐附近的地形地質,以及台灣北部的七種地層,它們分別是---
五指山層:距今38002500萬年。
木山層:25002200萬年。
大寮層:22002000萬年前。
石底層:20001850萬年。
南港層:18501350萬年
南庄層:1350900萬年。
桂竹林層:900700萬年。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陳教授的師專同學伉儷竟然也同時出現在車站大廳,大家都不約而同來到猴硐,可見這裡真是個旅遊的好去處!

(3)---參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願景館。

園區內的願景館的前身為瑞三鑛業整煤廠倉庫。裡面介紹煤礦產業相關的人事物,以文字及影像呈現猴硐地區的特色。還有一座瑞三整煤場復原模型,相當的逼真!看見洪瑞麟的礦工畫還有博離版上礦工的心聲,我們感嘆礦業的艱辛還有採礦人朝不保夕的生活



4---參觀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瑞三整煤廠。
瑞三礦業整煤廠,又稱為瑞三煤礦、瑞三整煤廠,過去由瑞芳李家三子李建興所經營,於臺灣煤礦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該廠區之建築群及遺構現作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一部分保存,並被列為新北市歷史建築。

日治時期,隨著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日本人開始於金瓜石一帶地區建立了從採礦到製煉的一貫體系, 礦業顏雲年曾與日本人木村久太郎於1914年在選侯硐地區開坑,並合辦開採「久年二坑」,最初作為僅支援金瓜石、九份地區所需的燃料使用,後來因雲泉商會開採大粗坑煤礦、成立基隆會社,此坑即被併入會社,不久改為「基隆會社瑞芳三坑」,並將其他同業及瑞芳礦山併入經營。並在1920年猴硐車站開通後,因為需要加速煤產能力的運輸,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於車站東向靠基隆河邊興設置貯煤場與選煤機。整煤廠於19223月竣工,並依靠電力來轉動馬達的選炭一貫作業設備。

1934年,三井財團認為礦源枯竭,放棄開採,李建興則認為仍有煤礦可採,遂承租三井的礦場,與弟弟們開設「瑞三鑛業公司」,選定瑞芳、侯硐一帶作為當時臺灣煤礦產業的重要據點。

19491228日,李建興向臺灣工礦公司承購侯硐礦業所的礦業權和設備,於19541115日成立「瑞三鑛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名繼續經營礦業,並擁有侯硐煤礦全部地區的開採權,在巔峰時期,瑞三煤礦曾產生全臺灣產量最大的煤礦,也是瑞芳最大暨全台灣最大的煤礦公司。自1946年至1980年收坑為止,瑞三煤礦總產量達6,741,118公噸,佔全台(相對期間)的5.23%,後直到199051日,隨著石油取代燃煤,鐵路電氣化,使煤礦需求量銳減,瑞三煤礦宣布全面停產。棄置的工廠也逐漸傾頹荒廢。

之後則在2005117日,因見證北台灣礦業文化發展等歷史價值,瑞三整煤廠由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後隨著2010年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開園,瑞三煤礦作為園區的一部分為展覽開放遊客參觀。

2019年,因瑞三整煤廠建築物保存不堪、建築結構崩塌等因素,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對此進行瑞三礦業選煤廠修復及再利用工程,該工程設計者由建築師徐裕健負責,並在修復工事中將部分設施、機具、儲煤槽、翻車台、及廠房「產煤裕國」四字保存下來。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後規劃內部展覽,瑞三礦業選煤廠最終在2022918日正式對外開放民眾參觀。


5---為學姐們留下美麗的倩影
藍天白雲的侯硐貓村公園

(6)---貓成了猴硐的觀光景點 在猴硐最有特色的就是毛色多樣的貓咪了!
(8)---移動 大家在猴硐站揮別兩位得先北返的學姐,接著搭乘第4182次區間車前往牡丹。


(9)---漫遊牡丹老街,拜訪古趣咖啡。
牡丹車站往外走,不遠處有一家「古趣咖啡屋」,老闆「古趣先生」曾經是電視製作人,後來回到鄉間經營這家有趣的小店。咖啡屋裡充滿了古趣先生親筆的書畫,門口還有幾個魚缸,裡面的魚都是古趣先生自己到附近溪裡釣來的,很多登山客都會事先和古趣先生預約烤魚,爬完山下來後,就會到咖啡屋裡吃烤魚、喝熱飲,閒聊。
古趣咖啡館裡裡外外幾乎都擺放著他的藝術創作,而我們特別注意到有一對大幅對聯格外吸睛,它是這麼寫的:〈靠北山曉足渡欄,歸嵐爬飛塞林涼〉。初看實在難懂其意,但如果你用台語念,應該就會發出會心一笑!
古趣先生非常幽默好客,一見到我們路過,就十分熱情的招呼大家,並遞送他那形似台鐵舊式紙卡車票的名片。他今天頭戴寫有頭目二字的印地安人羽飾,更顯古椎之趣,他也慷慨的將其他的羽飾讓大家拍照合影

(10)---穿越舊三貂嶺隧道。
舊三貂嶺隧道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與雙溪區交界的隧道 ,總長1,852公尺(另包含相距僅數十公尺的三瓜子隧道,長110公尺),啟用於1922年(日治大正11年)9月21日,原用途為宜蘭線使用的鐵路隧道。
該隧道是於1919年9月及12月分別自南、北兩端開鑿,隧道兩端分設尪仔崙詰所與三爪仔詰所(辦公室),督管施工事宜,該二詰所分別駐有工事現場監督員前畑彥太郎技手、吉山正作技手、原田兵作技手、陸軍砲兵少尉吉次茂七郎技手及其他關係者等數人。
舊三貂嶺隧道也是臺灣最早以電氣鑿岩機鑽掘的鐵路隧道,為此,當局在瑞芳設置變電所,架設大約8公里輸電線路到隧道兩端工地供電,鑿岩機採用美國英格索蘭公司的產品。這座長隧道沒有開挖豎坑與橫坑來增加工作面,雖然地質屬於新近紀沉積岩,即砂岩與頁岩交錯,適合機械鑽掘,但出水量多,加以部分地段也使用人工開鑿,工程進展費時,甚至在1920年6月7日凌晨2時還發生崩塌意外,圍困工人20名,所幸當日中午全數救出,無人傷亡。
舊三貂嶺隧道工程在多雨環境下進行,雖部分地段地質複雜且鬆軟,但進展仍大致順利,於1921年1月14日完成導坑貫通。2月份,長度較短的三瓜子隧道率先完成。次年(1922年)1月13日上午10時30分,全面貫通舊三貂嶺隧道,幾天後由包商日本土木會社(原大倉組)臺北出張所藤江所長邀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新元鹿之助部長等人,在三爪子舉辦貫通典禮,並引導徒步參觀隧道,期間亦由瑞芳建設事務所所長海野斐雄報告工程概要。1922年8月,隧道工程告竣,前後費時約2年10個月。同年9月21日,舊三貂嶺隧道、三瓜子隧道與第三基隆河橋隨著三貂嶺驛至武丹坑驛(今牡丹站北上方向約0.64公里處)路段通車而啟用。
本隧道內部上半拱部採用紅磚砌拱、下半部側壁結構採用石材(石磚)砌築,列車上行方向的右側側壁,間隔固定距離設有避車洞,而隧道兩側洞口也是石砌,石材來源為舊隧道附近生產的粗石。至於水泥及其它建材,則分別由北區的八堵送達,以及從南區的澳底(從基隆海運)溯雙溪水系而上,再以輕便鐵路與人力轉運至隧道工地。
舊三貂嶺隧道南口(雙溪側洞口)上方為希臘式山頭,表面輔以簡單的幾何線條裝飾。洞口拱頂置一拱心石,上方拱腹的地方置匾額一塊,匾額題字為楷書的「萬方輻湊」,語出《史記》「四方輻輳」與《漢書》「知略輻湊」,字體陰刻(但遭水泥抹平),題字者為隧道開通當時的臺灣總督田健治郎。該隧道北口與緊鄰的三瓜子隧道南口則無山頭與匾額設計,洞口造型簡單樸素。
由於隧道北口端的海拔高度比南口端還高,所以隧道內的坡度,由三貂嶺車站方向進入隧道的前半段時是平坡區間,而後半段則是10‰下坡,出南口後再以更陡的16.7‰下坡,
1985年新的三貂嶺隧道通車後遭停用廢棄,目前列為新北市歷史建築且已闢建自行車道,如今歷經30年荒廢的隧道終於被重新「打開」,經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整建,以「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為名,並與三瓜子隧道連結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總長3.19公里,打造出全台第一條「鋼筋自行車道」,於2022年7月3日起營運。
進入隧道後會發現燈光是打在靠近地面的牆上,而且是以感應的方式調節光度,以「生態共生燈光」來避免打擾生物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在隧道中靠近北口的地方可以發現十幾隻蝙蝠在隧道上方休息。同時牆壁也會滲出水來,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成份,因此會慢慢堆積成為鐘乳石。而其中若含有氧化亞鐵,則會產生生鏽的顏色。今天我們還發現靠近北口處已有樹根從頂端竄進的現象,植物為求生存,真是無縫不鑽
(11)---穿越三瓜子隧道,來到友善隧道瑞芳區出入口。
三瓜子隧道長約110公尺,於1919年春夏動工,1921年2月完成,啟用於1922年(日治大正11年)9月21日,原用途為宜蘭線使用的鐵路隧道,現與三貂嶺隧道在歷經30年荒廢後重新被「打開」,打造出全台第一條「鋼筋自行車道」。設計師在三瓜子隧道北口以水池設計讓洞口從黑到亮,與三貂嶺翠綠山色相印成讓人驚艷的鏡面反射倒影,有機會還能與火車相遇。
三瓜子隧道北口上方有「至誠動天地」這五個字,不僅象徵著這項工程的艱鉅,也反映出一種濃郁的人文思維,所以能歷經久遠歲月而感動後人。這五個字是由當時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所題字。明石元二郎於大正七年(1918年)七月就任台灣總督,在台任職只有短短一年三個月 而已。不過他卻是日本統治台灣五十一年、十九位總督當中唯一死後葬在台灣的總督。明石元二郎任期短暫,但任內規劃嘉南大圳及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政績卓著。大正八年七月,明石元二郎因生病而返回日本就醫,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其家人依其生前遺願而將他葬於台北市的三板橋墓地(現址在林森北路附近)。
(12)---最後一哩路。
自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北口經三貂嶺聚落、平溪線基隆河鐵路橋至三貂嶺車站。感謝陳源在教授在路程中跟大家解說在地地質方面的特色。



(13)搭車賦歸 大家自牡丹經過舊三貂嶺隧道、三瓜子隧道及繞行三貂嶺聚落後,終於抵達三貂嶺車站,並在此搭乘16:27第4191次區間車返回台北,在17:35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