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20250423 理監事聯誼參觀中央研究院

 民國114年4月23日上午,大雨滂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理監事和台北市立大學退休教師聯誼會熱情不減,一起參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胡適紀念館、胡適故居,中午在蔡元培紀念館Trine&zen 餐廳用餐,下午參觀生態時代館。

本次活動由瞿德淵常務理事聯繫,請73級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顏世鉉校友推薦安排了參觀行程。

左上:兩位73級的菁英校友顏世鉉研究員和瞿德源常務理事促成今日的參觀。
大家先在中研院地標中顏郵局門前集合,顏世鉉校友先說明參觀三個館的用意。並且強調史語所歷史陳列館館藏的重要性和古物的地位。大家充滿期待!

歷史文物陳列館負責教育推廣業務的吳秀玲女士在門口迎接我們。
校友顏世鉉研究員介紹吳秀玲女士是首席導覽員。參觀完之後大家讚不絕口,經過她清晰風趣地介紹,我們深受古物吸引。
歷史文物陳列館大樓1、2樓的展品囊括該所歷年考古出土之龍山文化、殷商、周代、居延漢簡與臺灣史前時期器物,及其收藏之古籍、拓片、明清內閣大庫檔案與中國西南民族田野調查文物等,有「小故宮」美稱。史語所藏有數量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22件中華民國國寶,世界最完整的康熙遺詔、最多的甲骨文,以上各項珍貴文物皆曾於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
受行程的限制,我們在館內只參觀兩個單元:內閣大檔案和殷墟考古。


內閣大庫檔案

導覽吳秀玲首先參觀內閣大庫檔案室,在清末朝代轉換之際,268年的清朝皇室第一手政府資料三十多萬件一度被賣入紙廠製造再生紙,有賴中研院第一任院長傅斯年先生極力奔走號召,才得以保存,沒有被絞碎、沒有被外國研究機構買走,否則研究清史就得到國外了!這三十多萬件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聖旨、詔書、奏摺、貢文、試題、卷子、進士名冊、大學部文書、修書處文書、奉天舊文書等。聽了當初檔案是沒分類一綑一綑的,當任過文書管理職務的校友都不勝唏噓。而有幸親近檔案的研究人員爬梳之後一定有許多發現。



所謂<金榜題名>,我們看到兩個金榜
上圖大金榜高 92.8公分、長 427.1 公分是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武殿試的金榜,鉅大的篇幅張貼在城門口公開展示的。
下圖小金榜是呈給皇帝閱覽的,這份道光27年(西元1847年)的文殿試小金榜,高約 32.4公分 、長約 386 公分,題名的有231名。圖中這份榜單的人物大有來頭:第二甲三十六名是李鴻章、三十九名是沈葆楨是我們而熟能詳且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 
我們紛紛分享當年看榜單的經驗!小編當年高中聯考放榜是到建國中學外牆上看榜單的。

聖旨

清宮劇看多了,奉天承運皇帝的聖旨是不會從袖子裡拿出來的。""是要公告全國張貼的。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遺詔,是一份大尺寸文件83.6x240.5cm,康熙皇帝生前回顧自己一生的成就頗為自得,文末第二行讚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寫得清清楚楚,是把皇位傳給「皇四子胤禛。所以傳位四皇子改為傳位四皇子,真的是野史的想像!

殷墟

史語所於 1928 至 1937 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 15 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10座大墓與1200餘座小墓,挖掘出的甲骨文、玉器、青銅器、陶器、馬車....這些珍寶在戰亂年代輾轉神州大地,然後渡海來台幾經遷徙最後定居南港。
殷墟考古對商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目前史語所共典藏 2 萬 5 千多片甲骨,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甲骨上的紀載除了可以研究事件、研究文字、甚至對西元前17~11世紀出現在中原的動物形態也有新的發現。
從青銅器、玉器、兵器馬車上可以看出美感、創意、工藝還有文化的隱喻。我們環繞觀察國寶大理石梟形立雕(高34.1、長25.2、寬24.8公分,重24.3公斤)這隻貓頭鷹,眼睛又大又圓,嘴部尖銳,呈鉤狀,生動可愛。身體刻滿紋飾,頭和頸部是鱗形紋飾,胸部有獸面紋,翅膀上有條盤捲的龍(或蛇)等紋飾。這隻貓頭鷹和石虎一樣,在背面都有豎凹槽,應該是用來嵌入木構建築,作為穩固及裝飾使用。

40號車馬坑裡,是一個龐大的車馬陣。有馬的骨骸、還有散架的馬車零件,經過拼裝做出1:1的商代馬車放在陳列館入口展示,這些考古所以對殷商時期的車馬器有深入的了解。網站上有有詳細的報導。https://museum.sinica.edu.tw/collection/7/item/934/

胡適紀念館和胡適故居

胡適紀念館 · 胡適故居.、廊道、擺設等格局,大體上仍保持胡適先生生前生活起居的原有風貌 · 陳列室. 展示胡適先生的著作、手稿、照片、遺物與紀念物,以及胡適在台的紀錄片。感謝文化大學歷史學博士岑丞丕先生的導覽,他對胡適先生的敬佩溢於言表。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享年71歲,他是鞠躬盡瘁,心臟病發作在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他在外交、政治、學術有許多成就和貢獻,影響最深遠的是推動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促使全華人溝通、創新、傳遞的進步。

胡適故居,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製作了影片介紹。中央研究院有胡適有紀念館、故居、墓園三個參觀項目。胡適墓園在研究院對面的小山丘,因為天雨路滑今天不課前往在再次連結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網頁可以細看每件展出品的介紹。

午餐

我們爬了一個小山陡坡到達蔡元培紀念館的Trine  &zen 微風中研院店。
這裡林木環繞,環境清幽,還有戶外用餐區呢!
感謝邱邱總幹事,我們一週前就已訂好餐,所以餐點很快就送上來,服務員一上菜就徵詢總幹事這是哪位點的?總幹事就看詳細的清單再分派。
師長們以顏世鉉同學的成就為榮!優秀的校友!我們也與有榮焉!

下午參觀生態時代館,這棟緊鄰生態池的小建築內部設計暗藏玄機。主要展覽台灣生物的多樣性。今日展示主題是<蕨.響>四個主題:
台灣蕨類多樣性展全世界現生15個目、51 科的蕨類與石松類植物,臺灣就擁有15個目和38個科。非常美麗的蕨類標本的大展示牆和生態櫃非常吸睛。
海洋聲景研究展覽環境音生物音人為噪音所構築而成的聲音景觀,簡稱聲景。蘊含著許多關於生態系、棲地環境變動的許多訊息。海洋聲景研究是在海底設置台錄音機和一個專門用來感應水下聲波壓力變化的水下麥克風,就可以聽到海洋中的各種聲音。我們探頭進一個個圓洞俯瞰海洋內部景色並且聽聽鯨、魚、海底噴泉、船隻、海流的聲音。
蚊子主題展生醫轉譯研究團隊透過蚊子的研究,研發mRNA登革熱疫苗。全世界蚊子超過三千多種,台灣地區有125種,小小的蚊子製作成標本,可以透過放大鏡、顯微鏡觀察。
魚類耳石研究及生物多樣性主題展覽:一個個玻璃瓶裡彩色的透明的生物標本。原來耳石是位於硬骨魚類內耳迷路系統中的霰石結晶體,主要功能為協調魚類的運動平衡及聽覺。 除了是時間及環境的記錄器外,耳石的形態具有種的專一性,可當做魚種的鑑定依據,廣泛被應用在系統分類、漁業生物、攝食生態、古生物及考古學等研究領域。我們長見識了!
透除了四個主題,過展示的信天翁標本製作縮時影片捕魚不捕鳥三隻巨型海鳥標本櫃、淺山及院區常見鳥獸標本櫃,我們欣賞了栩栩如生的精美標本製作功力。為我們導覽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蒐藏經理薛孟旻女士就有一手熟稔的標本製作功夫和深厚的生物知識。我們獲益良多!

今天又是豐收的一日,中央研究院是研究人員的殿堂,也是一般百姓可以親近學習的資源!很感謝德淵校長的熱心引薦及傑出校友世鉉博士的用心規劃安排,感謝理事長及總幹事的貼心籌辦與服務,這真是一場非常美好的知性之旅!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20250413 130回娘家活動第一次籌備會

您國114年4月13日下午2時於松山國小會議室召開慶祝母校創校130週年逢十校友回娘家活動第一次籌備會。主席是總召吳慧琳學長(74級音班)。

感謝84級學長松山國小陳冠英校長贊助交通方便的場地召開會議

130回娘家訂於114年12月7日上午舉行。
總照吳慧琳學長充分準備今日會議要商討的內容:
一.大會的主題口號
二.任務分組的年班認領:
1.行政組、2.節目表演組、3-1場地管理組、3-2t場地表演組、4宣傳推廣組、5接待簽到組、6財務組、7資訊服務組、8服務組
三、各組工作內容暫如表定,下次籌備會各組再提出細節商討確認

64級和74級的班級代表。
十年前120回娘家活動64級是主力,74級提供許多助力。
今年74級是主力,64級提供諮詢。
有參與的經驗,回娘家活動的影響綿延不絕。

民國76年母校升格為師範學院,84級畢業校友是大學部第5屆畢業生。
84級有數理系、語教系、特教系、初教系、社教系、美教系、音教系、幼教系八個系11個班同學,今天尚有班級代表沒有出席,但是都連線上啦!搶著認養工作組囉!




感謝各班代表參加130回娘家第一次籌備會。
今天的決議總召將資料整理完畢會公布在群組上。
大家一起努力聯繫把各班同學找回來!
校友會歡迎有意參加回娘家活動的各屆校友如:
夜間進修專科班、暑期進修學士班、在職進修碩士班....
各級各班校友組團報名回娘家,
重溫當年在校學習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