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母校培養良好習慣
作者黃玉珮(58)榮獲第二十八屆服務類傑出校友表揚
感謝陳明終主任秘書和總務長詹偉佳教授的大力推薦,當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第28屆傑出校友,在畢業離開母校整整40個年頭之後,得此殊榮,內心百感交集,愧不敢當。
45年前,毅然決然捨棄升學台南省女的機會,離家遠至台北就讀台北女師專,雖是公費生,但當時民生物資匱乏,學校因陋就簡,吃的是廚房煮的大鍋菜飯,蟲子是少不了的配料,穿的制服很薄,寒流來襲時就弓縮著背,住的宿舍常漏水,曾30人擠在同一房舍裡,學校採軍事化的管理,早上6:00起床號,6:30早點名,晚飯後到教室晚自習,睡前在大操場集合唱軍歌加晚點名,10:00熄燈就寢,週一至週五每天都待在校內,只有週六午餐後可會客外出,週日還是得晚自習,週而復始,從15歲到20歲的黃金歲月都在純樸的校園內度過,接受了嚴格的考驗,養成了早起、守時、服從、簡單規律生活的好習慣。
非常感念自美返台擔任女師專第一屆校長的熊芷女士,不愧為具有前瞻的教育家,得知英文是選修科目時,規定專一到專三,三年英文得必選,每週2節,她說:「雖然學生畢業後要當國小老師,國小又不教英語,但時代是在變化的,誰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得上呢!」她真是有先見之明,讓我們至少又多接受了三年的基礎英文教育,記得當時是周光霽和蔡東輝兩位老師授課,兩位都是師大畢業,又是同班同學,很年青又有熱忱,上課很認真,帶著大唱盤和留聲機要我們一字一句跟著唸,因為大家都窮,也沒有player,只有上課時專心練習罷了。
週六的下午除了洗衣、寫家書外,實在也不知可以做什麼,重慶南路、南昌街(路)可以走走看看,買一些日用雜貨和土司麵包解解饞,有一日向右轉至南海路,才知那兒有聞名全國的建國中學、南海學園、植物園、科學館,對面就是美國新聞處(現改為學術交流基金會),內有一圖書館,各類圖書都有,可惜全是英文,這時在一角落裡看到有一雙層矮櫃圍成了ㄇ字形,中間鋪有地毯,幾個外國毛頭小子約5、6歲趴在地上翻書,走近一看原來是英文圖畫書,心想我的程度好像差不多,遂彎下腰來翻閱這些各式題材、各種畫風都有的兒童英文讀物,實在太有趣了,所以每週都抱個10本左右的小人書回宿舍,就著微弱的上舖燈光一本本研讀,把不會的單字查在單字本上,有時看得出神,還一個人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在女師專求學的日子裡大約看了1、2千本吧,這奠定了我閱讀英文書的基礎,當時不懂什麼英文學習的理論,現在我在母校兼教兩班「大一英文」課,也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方式來增進英文字彙與閱讀的功力。
當時班上同學成績都很優異,有人發起要組英文社團,學校經費有限,沒有老師指導,只好自己去重慶南路舊書店買迪克遜片語,每早沿著學校跑道或在菩提樹下背誦30個,再互相抽背,還記得第一個背的是make up one’s mind(下定決心),每天自主學習,專二時在偶然的機緣下,參加了國際筆會,首先和一位以色列人交筆友,開始用英文通信,這個以色列人英文能力很強,當過女兵,常常寄給我以色列的明信片,讓我很早就嚮往異國的文化,曾經同時擁有18位來自各國的筆友,收信、讀信、寫信,忙得不可開交,也磨練了快速用英文思考寫作的能力。
女師專畢業後,至國小任教,同年順利地插班進入淡江大學夜間部英文系就讀,後來又公費留考至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修取得碩士,原已在美續讀博士學位,後因夫婿的事業,又回淡江大學英文系完成英語文教學領域的博士學位,淡江是全國最早開設英語文教學碩博士班的學校。
回首來時路,感念母校費心的栽培與嚴謹的管理,雖然當時沒有開放式的圖書館,知識封閉資料取得不易,但學校的通才教育,讓我們對許多事務多有涉獵,得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年少的時候,養成刻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不管在任何的困境中都能逆來順受,不怨天、不尤人,積極樂觀地奮鬥,一步一腳印,後來我在創辦體制外補習學校「佳音英語」的過程中,雖曾遭受來自政府單位的阻撓與壓力,但還是恪守母校「公誠勤樸」的校訓,以正派「教育家」的精神來經營管理,不但自編英語教材、訂定教學目標、撰寫教案、教師手冊,創新教法,規定教師參加各類研習等作法,都是當年在母校習得的「教材教法」與教育理念,加以發揚光大的成果。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後,還編纂國中小英語教科書送國立編譯館審定,並在2008年獲「北北基」學校一致選用「佳音英語」教材的榮耀。
母校惠我良多,期盼在有生之年,能貢獻所學嘉惠學弟妹。恭賀母校校運昌隆,在校長林天佑教授的大力領導下,校務蒸蒸日上,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教育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