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124回娘家感念師長篇(15)---余秀琴老師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慶祝母校創校124週年校慶,將於12月1日(星期日)上午於中正堂舉辦逢十校友回娘家活動。籌備會以感懷師恩、感謝母校栽培之意發起徵稿活動。期盼透過老學生的手寫下師長的點滴,讓師長的懿行在浩瀚網路永遠留存。小編將徵稿文章在回娘家前陸續發布,希望成為回娘家當日的話題,並且激發更多寫作的動機,永懷師恩!


無盡的思念~余秀琴老師            
作者:68級仁同學記述謝銀沙整理

畢業40年為撰文師長報導,經由68級仁班群組同學記述,冰封的記憶之門,慢慢打開,回想少女15-20時校園生活點滴

有媽媽的味道
民國63年,來自天南地北的40位女學生,帶著些許興奮、些許不安,進入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就讀,編入63仁班,迎接他們到來的是導師余秀琴女士。余老師總是一身旗袍,手挽著皮包,神清氣爽,笑容可掬,輕聲細語,有媽媽的親和味道,消弭了同學的焦慮與不安。

水餃不只是水餃
余老師特別關懷離家住校同學,每逢假日,會邀請這些同學到她家包水餃,有些同學沒吃過水餃,當然是不會包水餃,余老師教同學左右兩邊各兩摺,水餃造形優雅,挺站不趴躺。除了包水餃,余老師還準備豐盛的菜餚,讓同學大快朵頤一番! 

飯後,余老師拿她和家人的照片給大家看,聊起當年她從大陸逃難離家來到臺灣過程中經歷種種危險、與家人生離死別的痛苦。當時海峽兩岸處於對峙狀態,余老師想起在對岸的雙親,無法盡孝,思親的鄉愁,說著說著悲從中來,落下眼淚。

儘管現在外面有很多專門店賣現成的水餃,我們仍傳承余老師自己包水餃的習慣,因為水餃不只是水餃,包水餃可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與余秀琴老師合影,青澀的師專一年級生!

能看見別人苦難
余老師教授的是生物課,教我們使用顯微鏡,分辨載玻片、蓋玻片等等,大部分同學都是第一次使用顯微鏡,初體驗既緊張又興奮!上課時,老師說:「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礦物也有生命,也會生長,我們要尊重生命、慈悲為懷。」

慈悲之心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我們深受余老師影響,為人師表時不忘心存慈悲之心,關心學生福祉,在心中永遠保有一塊「能看見別人苦難」的溫柔角落。

來不及的道別
余老師說:「人不動,就變成沙發上的馬鈴薯! 」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參與班級各項活動或競賽,並優雅地與學生互動,給學生如沐春風之感。每次余老師要小考時,同學就開始問問題,老師忙著回答問題,根本沒空考試。

與余秀琴老師合影。我們長大了,老師依然溫柔貌美!
老師有一回批閱週記後,感觸頗深,對大家說:「進了女師專成為國小老師是很幸福的!」這句話當年大家還沒能参透。經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之年,https://ssl.gstatic.com/ui/v1/icons/mail/images/cleardot.gif最近讀到霍華德金森2009年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幸福的密碼》:「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終於明白老師口中的幸福。想親口向老師說聲謝謝,惟已天上人間,謹以此文,寄予無盡的思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