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124回娘家感念師長篇(4)---馬羲德老師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慶祝母校創校124週年校慶,將於12月1日(星期日)上午於中正堂舉辦逢十校友回娘家活動。籌備會以感懷師恩、感謝母校栽培之意發起徵稿活動。期盼透過老學生的手寫下師長的點滴,讓師長的懿行在浩瀚網路永遠留存。小編將徵稿文章在回娘家前陸續發布,希望成為回娘家當日的話題,並且激發更多寫作的動機,永懷師恩!
感謝馬羲德老師
作者:陳蘇華(58級孝班)

馬羲德老師(取自58級畢業紀念冊)
女師專五年,我難忘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的同學們;難忘諄諄教誨、春風化雨的師長們;尤其難忘陪伴我們、教導我們、愛護我們,無怨無悔、亦師亦父,帶領我們五年的導師—馬羲德老師。我對他的記憶是這樣的

馬羲德老師歷經大時代的動亂,親人都留大陸,只有他隻身在台。教育是他一生的志業,學生是他最大的慰藉。馬老師是知書達禮的讀書人,經文滿腹但能做到安靜寡言語。他終年一襲或灰或藍的中山裝,冬來加一頂黑呢帽,穿出他淡泊樸實的風格品味。

馬羲德老師(取自48級畢業紀念冊)
馬老師關心學生。我們的早、晚自習,他經常來走動、探視。他那走進教室的腳步總是輕的,像深怕驚擾了我們。我們說不準他何時進來、何時離去,只知道每當我們偶一抬眼,不是接著了他的點頭微笑,就是看到他游移行間的背影。馬老師常從與學生的個別談話或週記,了解學生的難處,給予指點、幫忙解決問題;他同時善於發覺學生的專長天賦,加以肯定鼓勵,指示一條有可能邁向成功的道路。

公園路弘道國中的舊址,是當年女師專單身老師們的宿舍,馬老師就住在那裡。他的宿舍陳設簡單,但有成堆成落、橫排竪排、站著躺著的許多圖書,是老師宿舍裡最富麗的風景。馬老師愛書更愛學生,他的藏書樂於讓同學們借閱,唯獨有幾個原則要遵守 - 愛惜圖書、保持完好、如期歸還。老師常在他飄著書香的宿舍,批改我們的週記。他給的評語,常常擷取來自書中的靈感。


馬老師公開說過,他歡迎班上同學造訪,或三、五結伴、或單獨前往。少年維特有煩惱,年少的我們亦然,在那種十五、六、七、八、九,不識愁卻又說載不動許多愁的青澀歲月,有時的確會像走在迷霧裡。能懂得要就近「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也算是有一顆聰明勇敢的心了!相信我的同學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每當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自處時,想到的就是去找老師。馬老師看似嚴肅,其實溫和慈祥。他總是耐心靜聽同學的故事,然後有智慧地告訴學生該怎麼做。我們的感覺,在走近老師的宿舍之前,是烏雲滿天,負擔千斤,舉步艱難;當我們從他那裡出來,竟雲散風清,擔子放下,步履輕盈。馬老師像一盞高掛的明燈,照亮我們的路徑,指引我們前行。


當年的課表,好像有一堂叫「級會」的課,排在週末上午的最後一個時段,各個班級可以自行善加利用。我們的馬老師常常給我們精神講話,告訴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有時他讓我們討論班上的事;有時他讓我們練習演講學習辯論;有時他讓我們票選班上最熱心能服務同學、風度氣質最優雅、做事最幹練牢靠、講話最得體的一些同學。「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同學的身上都有許多優點,馬老師教會我們打開眼睛去觀察、去挖掘、去欣賞,進而收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果效。

說到辯論,不知我親愛的同學是否記得馬老師讓我們辯論的題目?那是一個在我們那個年紀,不太好意思公開去碰觸的話題。或許是我們中間有些同學,認為異性之間應該有純潔的友誼,所以交男朋友根本沒什麼,因為是很普通、很純潔的。辯論的結果反辯組獲勝。老師於是苦口婆心有話說,他要我們學業優先、交遊謹慎,不要憧憬美麗的邂逅,世上沒有一見鍾情這種事,他認為我們還小,看人不精準。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學校要大力保護我們,大門雖設而不常開,訓導處的教官們還會關心、追問、盤查我們往來的書信。

同學有一回去郊遊,苗栗縣獅頭山一條清幽偏僻的小徑,幾個衣衫襤褸的孩童在玩耍,看到我們,忽的一聲竟都躺了下來,伸手向我們要錢要食物要幫助。我們這群大姐姐原本有的同情心,在出現了片刻後就收了起,抓在手心裡的銅板也很快放回口袋去,因大夥中有人霍然說:「這是騙局、他們是來騙我們的。」這件事有同學寫在週記上,老師心平氣和的分析我們,他說同學們小心謹慎、反應機靈是聰明,但沒能伸出援手是缺乏同情與憐憫,是愛心不足。他要我們雙向思考,如若那群孩童是真的需要幫助,則我們錯失了助人的機會;如若那群孩童真的騙人,我們的損失也只不過區區罷了。我們幼稚、自以為是,沒能那麼周到、想那麼遠,馬老師宅心仁厚令我們羞愧,這個訓示在多年以後,仍讓我常常想起 - 對人當盡可能的厚道,偶而可能有的吃虧上當,可以不必太放在心上。

給畢業生的留言紀念冊上,老師題贈:「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青年人不可無此度量;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青年人不可無此氣節;珠藏川自媚,玉蘊山含輝,青年人不可無此蘊藉;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青年人不可無此襟懷」。這等勉勵,何等境界!平庸如我,就是努力一生,亦未必可及。不可及,心卻嚮往之,我於是把它刻在心頭,時而背誦,當作涵養心性的座右銘。




58級孝班陳蘇華寫於台北 2019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