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125回娘家 感念師長篇(8) 記蘇振明老師和北市師青年社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慶祝母校創校125週年校慶,將於11月29日(星期日)上午於中正堂舉辦逢十校友回娘家活動。籌備會以感懷師恩、感謝母校栽培之意發起徵稿活動。期盼透過老學生的手寫下師長的點滴,讓師長的懿行在浩瀚網路永遠留存。小編將徵稿文章在回娘家前陸續發布,希望成為回娘家當日的話題,並且激發更多寫作的動機,永懷師恩。

不曾褪色的記憶記蘇振明老師和北市師青年社    

作者:蔣茉春(79級)

1985師專一年級在社團課第一次見到了蘇老師

蘇振明老師

老師那時候很年輕
滿頭黑髮很有活力南部的口音聽起來很親切。後來知道老師是學美術的,對兒童畫和樸素藝術特別有研究。

我其實不會畫畫,所以普師科美術課勞作課分開上,對我而言有點辛苦,似乎只有吳仁芳老師的課,因為要交的作業是使用各種不同材質的創作,自己那些天馬行空的怪點子剛好派上用場,所以成績比較過得去。

其實五年的師專生涯當中,我一直隱約意識到自己和別的同學不一樣,可是始終不曉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究竟是要隱藏自己的特色跟別人一樣,還是努力去探索各種不同的可能?選擇前者不甘心,做了後者不安心,所以只能用外在的睥睨姿態和比賽成績,掩蓋內心的衝突。

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青年社,老師上課很真誠很熱情,學長學姊們也都對我們很好,所教的編輯採訪是自己原本就有興趣的領域,因此每次上社團課,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我的師專生涯也因為青年社,開始有了更多的色彩。

 即使當年是似懂非懂的強說愁年紀,另外一種畢業後將為人師的強烈自覺,也讓我不得不認真檢視在學校所學的一切,甚至於評斷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我很喜歡上蘇老師的課,因為很直接就能感受到老師對於藝術和生活的熱情,還有他身為藝術家獨樹一幟的思考和品味。我不是拿畫筆的人,所以有時不好意思自稱是蘇老師的學生,可是老師似乎不曾為此而有微詞,反而是我參加語文競賽詩詞吟唱,老師會皺眉頭:「怎麼又是這個?」很久之後,我才知道老師的心思。

 早年社團辦公室還在中正堂地下室的時候,蘇老師有一幅裱起來的書法掛在社辦牆上,白底下是薰衣草紫色的圓形,寫了兩字:「開朗」。後來我逐漸了解,為什麼老師是寫這兩個字,因為學校當時封閉的氛圍,還有刊物編輯的繁重壓力,再加上文藝少年特有的多愁善感,很多時候真的是開朗不起來。可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望著老師的字,彷彿老師就在身邊。好吧,想辦法讓難過少一點點。

老師平常也忙,沒空過去社辦,可是如果編輯有任何疑難雜症去找老師,老師幾乎都有辦法處理,甚至於每年校慶前一晚的平安夜,為了《北市師專(院)青年》如期出刊,老師會陪著快要崩潰的總編在印刷廠熬夜。當時的行徑如今回想起來實在有點瘋狂,可是老師跟我們在一起,那些瘋狂的行動就突然都變得很合理,然後我們就站得更直,講話也更大聲。

 也是到了最近幾年,蘇老師有回才突然提到:「當年學校派我擔任社團指導老師的用意,原本是要負責監視你們的。」我才回想起那時候老師的辦公室,是在訓導處的課外活動組,於是校刊文章還有社團外聘講師演講都要送審的記憶,就一整個回來了。因為送審經常會被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刁難不給過,青年社某些社員總是氣得在辦公室咆哮拍桌,然後同學就會覺得「青年社那些人一天到晚請公假還那麼兇」。學長姐如果在刊物編排上和蘇老師意見不同,也是跟蘇老師吵架,可是他們畢業之後,蘇老師還是會問:「那個誰誰誰現在怎樣了?他以前在學校的時候……」然後就模仿對方瞪大眼睛一副要找人吵架的樣子,老師一定想不到,我把他的樣子偷偷學起來去演歌仔戲!

 當年自知有幾分才華,所以會覺得風光和榮耀都是自己努力表現掙來的。可是如今回首才發現,是老師無私的關愛與付出,理解和包容,初生之犢才會更勇敢突破個人與環境的限制。當年決定派蘇老師監視青年社的人一定想不到,蘇老師是以完全不一樣的形式,成功地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在盡情探索之際,也沒有忘記對社會的關懷。

79級美勞組師長照片,右1是蘇振明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