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友會慶祝母校創校125週年校慶,將於11月29日(星期日)上午於中正堂舉辦逢十校友回娘家活動。籌備會以懷念校園生活感謝母校栽培之意發起徵稿活動。進入母校就讀的時候,正是青春少年,儘管照片已經褪色,那段歲月在記憶中永遠鮮活跳躍。透過大家的庶民筆記也能豐富校史的內容。
大大的小享受
作者:柯淑雲(59級仁班)
我們正在長身子。飯後,再來碗陽春麵,醋、辣椒、胡椒,夠味!麵成了我們飯後的點心。
遇到考試,福利社更形擁擠。念啊念!走啊走!不知不覺的盪進福利社。把口袋掏空,換了東西塞肚子,才能安心地繼續念書去。
有一次,在福利社裡碰到數學老師,他買了五片蘇打餅乾。不得了啦!數學老師好窮、好可憐,也跟我們一樣買這小玩意。他沉默寡言,上起課來,滿黑板洋文,在我們心目中,除了崇敬還帶點神祕。消息傳開了,從此,他不再神秘了。紅樓和公園路圍牆之間的福利社
學校對面,走幾步路,是一片「吃」的世界。幾乎家家是小店,其中尤以飲食店最多。一年級時我吃過三塊錢的沙茶牛肉麵。十八巷因館子最多,於是「十八巷」就成了我們吃的去處了。所以,那一帶我們簡稱十八巷。管他幾巷,說到十八巷,同學們個個清楚得很,商名店號個個瞭若指掌。可惜違建一拆除,把他們趕走了。
有一家雜貨店「榆香園」,以前冬天時還賣狗肉,香味撲鼻,我們管這家小店叫「偷香園」。
十八巷裡,有水果攤,有麵館、餃子館,還有賣饅頭、水煎包、蔥油餅的。有一種烤得硬硬的餅,我們管它叫「鐵餅」。
有一次,不知道哪個同學,買回一塊烤餅,麵粉裡似乎加了些甘藷似的,是新玩意兒,沒人買過。於是,你一口,我一口,吃得精光。因為他的形狀像裹腳的老太婆穿的鞋子,我們叫它「小鞋子」。
下一次,大家都要買「小鞋子」了,小鞋子生意好了起來,別班的同學看到這種熱鬧勁,也來加入排隊的行列。那一陣子,老闆的汗珠更多了,映著火光的臉更紅、更樂了。
有時候,我們公推代表溜出去買東西,一張紙上寫滿了香蕉、水餃、鳳梨、燒餅、鐵餅、小鞋子、蔥油餅等等,琳瑯滿目,提個袋子,想辦法避過門房的耳目,帶回我們的糧食。
「走!吃冰去!」「到哪兒吃?」「當然是藝術家那兒。」同學們都很捧藝術家的場。藝術家的冰攤子原來在北一女靠公園路的牆角。藝術家,有一頭捲曲的亂髮,鼻子很挺,走路一拐一拐的,像極了落魄的藝術家。坐在馬路邊吃冰,儘管風啊、沙啊、樹葉啊,隨時掉進碗裡,我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有時,用塑膠袋裝一袋冰回學校慢慢品嘗,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後來,藝術家也被趕回十八巷去了,他在自家門口擺起了攤子,夏天賣冰,冬天賣紅豆湯、綠豆湯等。我們看到藝術家生活的困苦,又黑又小的木板房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可是,經過了這麼多年頭,他卻仍未倒塌。最近,經過那兒,發現冰攤子不見了,卻見他在對面小店裡,小店四周牆上釘上了有圖案的塑膠板,啊!總算熬出頭了。走進去,叫一碗紅豆圓子冰,要六塊錢。嚇!幾年沒吃,由一塊半,兩塊錢,到六塊錢,可真驚人。
一度傳說十八巷有許多肝炎患者,大家嘴裡說著:「別去啦!會傳到肝炎。」愛吃的一群,冒著生命的危險,還是常常去光顧。
西點麵包店的奶酥麵包和豆沙麵包更是風靡一時,探聽好出爐的時間,買它十個,通通下肚,面不改色。因為,我們已磨出了一個「牛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